夏朝传说第三百六十四章
夏朝传说,三百六十四章,并不是不降等前辈大王没有意识富户不愿意用牛马耕地是个问题,但是这种事情不可能用强迫的方式逼富户买牛马,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所以尽管不断有主官农业的大臣提出过这个问题,直到扃做了大王之后才得到解决,就是因为扃采用了俊奎的建议,给奴隶买卖加了重税,对于牛马生意则进行了减税,这一进一出,逼使富户不能不认真算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使用耕牛犁地价格低于使用奴隶。
毫无疑问,使用耕牛种地是一项革命性的变革,因为它可以带动和农业有关的,一系列机械设备的研制,买卖,就手工机械而然,最开始诞生和发展,始于奴隶社会,发展于扃做大王时期,牛的使用,全面进入农业领域,毫无疑问,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效果,因此在扃统治的中后期,夏朝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对夏朝国力的提高,自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大国,农业是国力是不是能够强盛的基础,如果农业停滞不前,国家的强大,发展就是空话,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扃对奴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进步作用。
政令颁布了一个月之后,奴隶市场首先做出了反应,因为税赋提高了三倍,原来靠贩卖奴隶为生的商人,一部分人退出了京城市场。与之对应的,是大批牛马商人进入了京城,因为牛马的交易税只相当于原来的五分之一,这样一来,贩卖牛马就凭空减少了大量成本,原来价格非常高的耕牛,因为大批牛贩子的进入,价格只能减下来。富户当然最先发现了这里的变化,因为不论使用奴隶耕地还是使用牛马耕地,他们都是绝对大户,市场价格的高低,很大程度和他们的购买力有关系。既然用牛马耕地比用奴隶耕地合适,牛马又基本不用付出管理费,当然要重新选择,因此这年冬天,京城市场最火的交易是牛马集市,因为牛马生意的兴起,和牛马耕地有关的金属和木制器械自然被带火了,甚至在京城里,开始出现了专门给牲口看病的兽医。
但是让扃没有想到的是,由于京城和周边的富户太多,购买力强劲,市场上的牛马供不应求,价格在不断攀升。最先发现问题的是俊奎,俊奎就找到了扃,反应了问题,扃一听自然急了,如此一来,牛马交易减税的效果很快就会被抵消,富户购买牛马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挫伤,就问俊奎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俊奎就告诉扃,因为京城的带动作用,京城周边的州郡都实行了这个政策,牛马价格普遍上升,如果牛贩子靠现在的速度运输牛马,显然是不够用的,因为朝廷的政策是外邦牛马进入内地,需要收受高额关税,而真正的养牛,养马大户并不在内地,在于外邦,因为就当时整个东方而然,纯粹的农耕民族只有华夏民族,必须开放边界,取消高额关税,让夏朝周边的游牧民族能够来到夏朝做生意,通过出卖牲口,买回他们需要的金属粮食,布匹和茶叶陶瓷等物品。
毫无疑问,这又是个重大的破局,当初夏朝之所以制定高额关税,就是不希望周边国家和部落经济发展,换句话说,不希望他们都进入农耕民族,就当时的经济发展而然,农耕民族相比于游牧民族拥有极大的优越性,因为原住居民的稳定,生产能力可以全面发展,尤其是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研发传播,都远远优于游牧民族。如果彻底打开边界,毫无疑问,容易被他们偷窃了夏朝的科学文化,以及先进的管理。特别是金属制造,这方面的顶级技术只有夏朝拥有,因此,夏朝制造的兵器远远优于他们,如果这方面也放开,游牧民族掌握了夏朝的冶炼技术,或者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夏朝的金属,一旦游牧民族中,某个国家强盛了,或者某个领导人拥有了侵犯夏朝的野心,这就等于用自己的物资资助敌人。
但是不放开边界,靠内地散养的部分牛马,根本就不可能为市场提供足够用的牲畜,没有足够用的牲畜,即使再减税,牛马的价格也不可能下来,原来朝廷的想法就会落空。利弊明显,这就看扃要取哪一头了。最后在四个辅臣的共同商讨之下,还是决定部分开放边界,给边贸降税,唯一没有降税的是金属,但是允许对外出售,只是价格非常高,四个大臣的一致想法是:只要周边国家和部落,得不到大批量的金属,就没有经济条件制造兵器。至于制造技术,就是不用朝廷强调,各个金属加工作坊,都有自己的技术项目,他们本身就不会轻易出卖技术,因为技术是他们的饭碗,尤其是冶炼加工,如果没有自己的绝活,就不容易做出一流的金属器皿。而归属于朝廷的兵器加工,当然就更不可能让技术外流了。
理由看起来能够站住脚,其实他们忘记了,当需要金属冶炼技术的国家和部落,是不可能会计较多花银子的,因为任何一个聪明的游牧民族领导人都明白,没有一流的兵器,就没有一流的军队。在冷兵器时代,人们是靠金属制作的刀枪打仗的,那么哪支部队拥有的刀剑锋利,不容易折断,上场杀敌的时候,自然就占尽上风。以至于后来,游牧民族纷纷崛起,他们的冶炼金属的技术非但赶上了内地,有的游牧民族还超过了内地,这当然是后话,是扃不可能想到的问题。
边界政策实施之后,内地牛马不够用的困窘,很快得到了缓解,牛马交易的价格稳定下来,富户们再次大批量地购买了牛马,因此到了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原来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到处都是奴隶耕作的人海战术不见了,代替奴隶的,是一群群**的牛马。当俊奎陪同扃去郊外原野上巡视的时候,扃的脸上像开花一样地灿烂。俊奎告诉扃,虽然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耕牛种地普及的程度,就是按照现在的情况,今年老天爷不捣乱,粮食增产一成是有把握的。如果粮食增产一成,粮价就会下降两成,更多的人就会有能力购买足够的粮食,饿肚子的人口会极大的减少,这是扃最希望看见的。
感觉到粮食不再成为动乱的源泉之后,扃的心理开始考虑大批量削减军队的问题。这些年,虽然采用了“暗度陈仓”的方法,减少了不少士兵,但是因为朝廷不用打仗,扃觉得朝廷的士兵还是过多,因此削减军队数目,始终是他的一大心病。之所以他上任后没有立刻动手,是因为扃知道,削减士兵是个让将士怨恨的活计,作为大王,他需要士兵,将军对自己的绝对忠诚,可是大规模的削减军队,是会导致士兵和将军怨气的,这和军队效忠自己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做到既削减了士兵,将军,又能够保持军队稳定,不把怨气撒向自己,这需要极高的智慧。这种心理又不可能对外公开,交给大臣讨论,因此扃一想起这件事,心理就感觉郁闷。
从郊外回来后,因为粮食增产有望,扃的心思自然就落在这个上面,正好王后春心问他,是不是让廑去斟鄩氏离宫暂住数月的问题,扃就想这件事应该知会老丈人预征一声。预征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已经不理朝政了,在家里颐养天年。他现在唯一离不开的就是廑,因为廑是他的大外孙,出世之后就得到预征的偏爱,成为预征的精神支柱,如果让廑去斟鄩氏离宫小住数月,怕是预征会难受。但是这件事又必须去做,因为少康复国得到斟鄩氏和斟灌氏的鼎力支持,这两个部族为了支持相和少康,几乎被寒浞灭族,因此在少康复国之后,就定下规矩。第一个规矩就是,夏朝的王后必须出自斟鄩氏或者斟灌氏。扃之所以破坏了这个规矩,纯属意外,因为他认识春心的时候,自己是大王的弟弟,按照常规,自己没有可能成为大王,所以他可以娶任何女子做王后,但是没有想到,不降最后让自己做了大王,而这个时候木已成舟,他也不可能因为做了大王,就休了春心,从新娶斟鄩氏,或者是斟灌氏的女子为妻。但是为了平衡斟鄩氏和斟灌氏的不满,第一个妃子还是选择了斟鄩氏族长的女儿,春心没有生出儿子,这个廑就是第一个妃子生的,被扃立为大王继承人。
第二个规矩就是,少康建国后,在斟鄩氏和斟灌氏领地中间部位,建了一座离宫,属于两个部落共管,自然也就属于两家的荣誉,以后夏朝不管谁做大王的继承人,都必须在离宫小住一段时间,可以是几个月,可以是一年,两年,就看王子的心情。这是给斟鄩氏和斟灌氏两个部族脸上贴金的事情,他们当然全力奉承。加上这里的环境本身优美,这有两家部族首领特选的美女伺候,加上一等一大厨变着花样给住在这里的王子做本地特产的美味佳肴,因此来到这里居住的王子,多多少少都有乐不思蜀的感觉。扃当然没有住过,因为他被确定为继承人的时候,年龄大了,加上不降多年不理朝政,朝廷根本离不开他,因此并不知道这里是个安乐窝,销魂宫,如果知道这里会腐蚀儿子的肌体,消磨儿子的志向,就不会让廑进驻这里,因为他已经感觉到,廑过于追求享乐,这当然和预征娇惯有关系。虽然廑不是春心生的儿子,但是因为春心自己没有生儿子,就把廑当成了亲外孙宠着,一世英名的预征,在廑的教育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这或许就是人无完人的典型代表了。
扃因为一辈子感谢预征,因此,只要容易引起预征不高兴的事情,基本不去做,有些事情非做不可,也必须征得预征的同意。现在的预征虽然身体极度地衰老了,但是大脑仍旧清醒,有些事情还可以为扃提供帮助,所以扃在精神上,还是离不开预征。
见面后,扃先对预征说了廑需要去斟鄩氏和斟灌氏之间的离宫小住一段时间的事情,然后看预征的反应。预征是知道王家传统的,当然不会明着反对,因此就提出时间不能超过三个月的要求,扃立刻答应了,随后在闲谈中,扃就提出军队缩编难的事情。他本来是来闲谈的,也没有想像预征征求主意。预征意识到这件事不是小事,大王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得罪军队将士。就告诉扃,这件事他不可以插手,可以嫁祸东吴。说完看见扃没有理解,预征就具体地告诉扃,朝廷只要制定出保留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人数就可以,至于留谁,可以交给负责这件事的将军去做。
扃听完后大喜过望,如释重负地谢了老丈人。
六
王权之所以可以至高无上,是因为有法律及各种因素组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军队是否支持是主要的权利之一,因此做大王的都明白,军队可以宠爱,不可以得罪。这次扃要裁撤二分之一的军队,摆明了会得罪军队,因为裁撤的数量太大,如果不能有效地安抚这部分被裁撤的军官士兵,他们要是动员士兵加入动乱,就可能给朝廷制造不小的麻烦,所以预征听他说完这件事之后,立刻明白扃在玩火,就给他出了一个“嫁祸东吴”的计策。
扃虽然决定按照老丈人的办法去做,心理上还是空空荡荡的,因为存在这种可能,负责裁撤的葛平,如果不能控制局面,军队同样会出现动乱,因此就私下里把彭伯找来,像他讨教办法。作为四个辅臣之首的彭伯,虽然在政治谋略上不如预征老奸巨猾,但是相比于另外三个人,还是计谋多多,因此,彭伯听完扃的话之后,考虑了几分钟对扃说:“大王的顾虑的确有道理,和平时期的军官,没有哪个人愿意离开部队。在这里,既可以享受权利,又可以得到高额的俸禄,简直是最佳养老的避风港,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权利和俸禄上做文章?”
“爱卿请说?”扃感觉彭伯的话说到了点子上,知道他有了办法,因此就带着饶有兴趣的表情看着彭伯说。
“想不失去权利,给军官换个地方继续做官。”彭伯回答。
“朝廷政府里面有这样多的空位置?”扃提出了怀疑,因为某些军官一辈子都是在军营里生活的,对于地方上的事情陌生,因此能否做好地方官的确难说。如果不胜任,非但不能帮助朝廷做工作,还可能成为绊脚石。
“这个可能当然存在。”彭伯认可扃的猜测,随后又说:“但是只要军官们离开了部队,远离了士兵,不称职的时候再辞退某些人,即使他们事后有意见,也只能发发牢骚罢了,面对无职无权的退役军官,朝廷没有担心的必要了。”彭伯说,意思是明显的,这样做是首先挪窝,安抚,然后视个人能力再看是不是留用,至少先解除了眼前的风险。
扃稍稍想了片刻,感觉可行,但是还是想知道另外的办法,就说:“爱卿是不是还有别的法子?”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杯酒释兵权。”彭伯回答说。
“何谓杯酒释兵权?”扃不解地问。
“就是给退役军官一笔银子,让他们回家养老,当然,这笔银子数目不能小,否则不可能打动他们。”彭伯说。
扃摇摇头,感觉这个办法不如第一个,首先退役军官多,朝廷一下子拿出大笔银子,国库会吃不消,其次军官们不一定会同意,因为他们中很多人更喜欢钱财和名誉双丰收。如果继续做官,俸禄不会少,权利还有,有了权利,自然有社会地位,这个账他们会算。
“还是采用第一个方法好,爱卿主管人事,就给他们先安排位置,后面的事情由爱卿监督去做,有能力做民事工作的就留下,朝廷也需要能够做事的官员,不能做事的就撤换,但是不能撤的太急。”扃说,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把自己又摘出去了,将来这些退役军官丢了乌纱帽,有怨气找不到他的头上,他是大王,具体的人事工作不会介入。
彭伯当然知道大王的用意,但是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自己是做臣子的,做臣子的必须为大王分忧,否则还谈什么忠君?事后,彭伯就找到了葛平,和他商量具体裁撤什么样的士兵,什么样的军官,然后告诉葛平,把裁撤名单交给朝廷,他会给这些人安排出路。
葛平本来正为这件事犯愁,因为裁军数目大,老将军裁撤也就裁撤了,反正他们不适合上战场了,但是很多中青年军官也必须裁掉,因为士兵要大批转业,朝廷军队官员的配备,是根军士兵人数来的,没有士兵了,当然不会养很多多余的军官。问题是这些中青年军官,很多人是跟着不降上过战场的,好多人还立下了战功,就这样一声不响就被退伍了,意见一定很大,到时候这些人会来找自己,但是自己也没有办法,因为大王给的名额是按照编制来的,一个不能多,朝廷发放俸禄是按照人头数来的。那些大兵是不会理解朝廷为什么要这样做,会问自己凭什么裁掉他们?
彭伯的出现,让葛平大喜过望,因为只要朝廷给了军官们出路,后面的事情就跟自己没有关系了,因此葛平召集了全体军官开会,告诉他们新大王不再打仗了,朝廷财政困难,不能养这样多的军队,要把现有的军队裁撤一半,至于被裁撤的军官不用担心,朝廷会在政府里面给他们安排位置。
本来军官们听说要裁掉一半,心里都拔凉拔凉的,有些性子暴躁的,把卸磨杀驴的脏话扔出来。后来听说朝廷给他们在政府里面安排位置,感觉朝廷还是体谅他们的,做法是人文的,想闹事的就不闹了,不想闹事的也心安理得了。结果天大的难题,因为彭伯的办法巧妙,没有起任何风波就平平安安地解决了。当然,这些军官中的多数人后来知道上当受骗了,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做不了繁杂的政府工作,就算有的人努力去做,因为能力不行,也是麻烦不断,吃力不讨好,气的部分军官主动辞职了,还有一部分人没有辞职,但是因为工作做的太差,不断地被降级使用,最后感觉待不下去,只能辞职了。当然,也有一部分真有能力的,非但在政府里面站住了脚,最后还担任了封疆大吏,当然,这样的军官是少数。
这件事平安解决,等于拔去了扃眼中的利刺,扃算是大大地松了口气。到了当年秋天的时候,俊奎带着扃去郊外田地巡视,结果是扃没有想到的,因为多数富户使用了耕牛种地,加上年景不错,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喜人,麦穗多数都饱满。巡视到地头的时候,正好遇到几个把头带着主人看收成,扃就问他们今年的收成如何,几把头异口同声地说:“大王,今年是丰收年,每亩地多打一成以上的麦子是一定的。”
听见这样的回答,扃心理的感觉就是吃了蜜一般的甜,当时就对彭伯说:“今年麦收祭祀的时候,规模搞大一些。”
夏朝的习惯是,每年春季播种的时候要进行祭祀,祷告上天保佑老百姓五谷丰登。到了秋季开镰的时候同样要祭祀,庆祝粮食丰收,这个传统从炎帝开始就有了,因为华夏民族最早的农耕民族是炎帝领导的部落联盟,后来黄帝打败了炎帝,吞并了炎帝部落,组成了统一的国家,这个习惯就继承下来,而且这样的祭祀,都是由大王主祭,是不能马虎的。今年又是大规模利用牛马种地的第一年,收成不错,自己对臣民宣告的,物价下降就要实现了。京城之所以物价节节攀升,罪魁祸首就是粮食价格逐年上升,这里固然有京城人口增加过快的原因,也有京城周围郡县粮食产量没有增加的原因。看今年这个丰收架势,扃可能兑现对臣民的允偌,扃当然要大规模的祭祀了。一方面祷告上天的护佑,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宣扬自己的政绩。
祭祀这天,阳光灿烂,**无云,一大早,四里八乡的农民就从城外进城了,城里的居民也早就做好了准备,大家像过节一般,穿着平日不舍得穿的新衣服,一齐聚集到**广场的高台周围,卖零食的小商小贩已经占好了位置,尤其是吹唐人的小贩,最受孩子们欢迎。广场是到处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对于夏朝的民众来说,每年春秋两季的祭祀,是他们一睹天颜的好时机,因此除了新年之外,就是最隆重的节日了。一大早,扃和王后王妃开始收拾,换装,每个人都要把自己收拾的漂漂亮亮,因为自己的形象要展示给民众看,当然没有谁敢马马虎虎。
数十面大鼓,威风凛凛地陈列在高台两侧,在大鼓的后面,站着身穿新衣服的击鼓壮士,这些平日只有军营里才可以看见的大鼓,几十面放在一起,如果同时敲响,声音是惊天动地的。当锣鼓停息之后,又有唢呐和大号组成的队伍打接力,曲子自然都是欢乐的,大家耳熟能详的迎宾曲一类的曲调,这些民乐在大王祭祀天地之后,会把欢乐的气氛营造出来,让民众在不知不觉间,心情愉悦地接受了感染。然后才是普通民众平日根本看不见的王家舞蹈队。这些专门给王宫大臣预备的舞蹈队员,男的帅气,女的妩媚,加上各具特色的舞姿,会让到场的民众如痴如醉。
在夏商时代,虽然民乐已经有了发展,很多民族乐器被造出来,音乐舞蹈不再是稀有之物。但是在普通人眼里,这些东西还属于奢侈品,只有王公贵族和富商大贾家里有喜庆的事情,才可以享受这样的艺术,普通民众是没有机会的,因此,每年的春秋祭祀之后的音乐舞蹈表演,就是他们大饱耳福的时候。今年又是扃正式成为大王登基后的第一个丰收年,既然是天公作美,扃当然不会放过这个与民同乐的机会,因此命令四辅臣之首的彭伯来张罗这次祭祀。
因此,当扃乘坐马车,带着王后王妃,朝廷重臣出现在广场外的入口,鼓声就山摇地动般地敲响了,一时间广场上只剩下了一种声音,就是鼓声,脚下的土地好像都跳跃起来,幸亏扃等人乘坐的马车,都是“久经战阵”的熟马,否则非因为惊吓而闹出大事不可。当鼓声停歇,唢呐和大号又开始了联袂演奏迎宾曲,把欢乐的气氛推到**。面带笑容的扃第一个从马车上走下来,接受道路两边山呼海啸般的欢呼,男女老少争相伸长脑袋,女人想看看大王的尊荣,男人想看看王后和王妃是不是传说中,天仙一般的模样。因为按照朝廷过去的习惯,女人是不参与祭祀的,这次扃换了新的大巫师,因此打破惯例,允许女人参加祭祀,所以男人们就有幸看见王后和王妃了,结果自然是各个伸长了舌头,心说这才是女人,自己的女人和她们比,简直就是夜叉了。
祭祀的程序本来繁琐,但是扃为了让民众早一点观看到舞蹈,大大地压缩了祭祀的程序,因此上午十点多种,祭祀就结束了,舞蹈开始,广场上又一次沸腾了。
